组织机构

1.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

林家儒教授团队

    林家儒教授团队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隶属于“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主要成员有教授6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其中8人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13人均具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在读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150余名。本团队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未来通信与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医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8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近150项。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防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防军事相关单位合作项目5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1次,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多次,获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奖励4次。

张琳教授团队

    张琳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服务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近几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教委等多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并积极与中国移动、华为、中兴、OPPO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同时学术团队还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瑞典计算机科学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高校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合作与人员互访。

A5B8D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无线关键技术研究;(2)车联网中异构网联和通信安全关键理论与技术;(3)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宽带雷达非接触式生命时空信息感知;(4)网络数据指纹体系和网络行为异常检测。

研究方向(1):人工智能驱动的新一代无线关键技术研究

    面对日益复杂的移动通信网络,智能化是未来网络自适应优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和分析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中有价值的网络参数资源,构建基于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的智能网络自适应优化方法,使网络具有智能, 从而更好地满足未来通信网络超低延时、超高数据容量等多维度个性化的性能要求。围绕新一代无线网络中视频业务服务质量需求、移动网络部署特性和MIMO无线通信优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并取得系列关键成果,为移动视频传输业务优化与网络资源调度核心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

研究方向(2):车联网中异构网联和通信安全关键理论与技术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备受关注,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无线通信和车辆工程等交叉学科知识因此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本实验室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网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受限,以及信息交互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等挑战,设计实现了多种通信技术的高效通信资源共享,在“通信安全的分布式激励和协同、车联网通信协议安全”关键难题上取得了系列技术创新。研究基于边缘智能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和通信资源虚拟化方法,基于车联网和边缘计算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算法和优化机制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内容。

研究方向(3):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宽带雷达非接触式生命时空信息感知

    针对“室内/车内等封闭空间的非接触式车内生命时空信息感知”研究难题,重点研究了运动人体生命体征提取、复杂金属多径环境与多变性干扰等问题,深入探索了雷达信号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生理状态监测方案,实现了多个智能生命感知系统,为人机交互提供智能感知的可靠技术保障。

研究方向(4):网络数据指纹体系和网络行为异常检测

    通过对持续网络访问记录和社交媒体信息内容等数据的获取和融合,获得具有显著标志性和区分度的数据特征和模式规律,构建网络数据指纹平台体系,基于此研究网络目标群体行为检测模型,分析网络行为和网络人格的关联,预测领域关键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为网络监控和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人工智能与网络搜索教研中心:郭军教授团队

    本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与网络搜索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术团队之一,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学术水平。团队长期立足于本领域的学术前沿,在手写汉字识别、人脸识别、遥感图像识别、信息检索与推荐等多个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
中心现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5名,讲师2名。研究方向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和网络搜索领域,包括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基础理论,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挖掘、Web检索、音视频检索、信息推荐、知识图谱、对话系统、智能感知、智能网络管理等前沿技术。


3.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杨洁教授团队

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

(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Computing Research Center

    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致力于研究海量泛在感知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方法,以及基于感知信息的智能决策计算理论与技术。中心对标国际前沿技术,面向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医疗健康及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于基础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并通过产学研一体的方式提供关键组件与产品,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集人才培养、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平台。

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目前主要在泛在网络感知大数据智能计算、智能网络优化与路由算法、公共安全智能图像计算、多模态天基感知数据智能计算、人机协同智能辅助诊断五个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现有教师12人、高级技术员2人,以及80余名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支以责任教授为核心、以青年科研骨干为带头人、以高素质研究生为主力的具有坚强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在相关研究领域已累计发表300余篇期刊与会议文章,已授权及公开专利3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国际国内前沿的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包括MICCAI国际医学会议辅助诊断比赛全球冠军、“天智杯”人工智能挑战赛第一名、中国人工智能创意赛一等奖等。

    智能感知与计算教研中心与产业合作伙伴深度合作,产出的创新成果已为国家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覆盖全国的超高速网络流量分析系统、服务10余省份的税务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支撑我国高分二号卫星示范应用建设,以及在多家一流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辅助诊断系统。中心将持续以高度开放的态度,致力于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的合作,共同探索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从基础理论到战略应用的全方位发展之路。